新文站网
高考作文难不难?怎么写?来
2022-11-26 05:11:50

2022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于7月7日至9日举行。首场语文科目考试于7日上午9:00开考。

2022年高考语文写作题目如下:

作文难不难写?该怎么写?我们请来四位高中老师写了四篇下水文,供读者一读。

让好奇心照亮漫漫人生路

上海市进才中学缪白

孩童时代,我们常常以好奇的目光注视着眼前新奇的世界,常常问“为什么”,并渴望从父母、师长那里获得答案。显然,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无法从大人那里得到解答,于是心中的疑问就成为一道道遥远的光束,指引着我们朝着那未知的方向追寻,以自己尚且稚嫩的思维,努力为自己的疑问寻求答案。可以说,好奇心,是人生一切思考与探究的起点。

然而随着年岁渐长,成年人往往更加注重结论。究其原因,不外有二:其一,成年人的压力很大,整日为生计奔走辛劳。渐渐地,似乎只能看见眼前丰厚的薪资、晋升的职位,年幼时眼中神秘的世界不复存在,曾经那探索世界的“闲趣”也随之消失不见了。已有的、能作用于实际的结论看起来似乎更具价值。其二,我们身处一个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。与成长相伴的,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,获取已有的结论对我们而言变得轻而易举。与其苦苦思索“为什么”,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思考、查证,不如轻轻一触手机的按键,不费吹灰之力地得到已有的结论,并直接投入到实际应用中。这样看来,追问“为什么”似乎已然没有必要。

然而,我们不该忘记,对于“为什么”的追问,是得出结论的必经之路。君不见,“日心说”的提出,是源自哥白尼对日冕运作原理的好奇;万有引力的发现,是源自牛顿对一颗落下的苹果的疑问;蒸汽机的发明,是源自瓦特对烧水时跳动的壶盖的深思……倘若没有那一分好奇心的驱使,没有那一声“为什么”的追问,人类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发现恐怕都将失之交臂。可以说,心底那一句“为什么”的疑问,正是引领我们通往知识,发现规律,得到实际结论的原初之光。

不可否认,结论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,也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。但是很多时候,我们都未曾思考过,那些拿来就用的结论,是否真的正确。美国哲学家查尔斯·皮尔斯曾说,“人类总会在未来发现知识中的错误并进行修正,我们无法找出绝对真理,因为只要有新的合理说明,真理就会被更新。”可见,即便是人们普遍认知中的正确结论,也未必就是“真理”。真理需要被反复追问,需要在疑问与质疑声中被反复地检验、推敲。

当下社会,人们越来越奉行实用主义、效率至上。许多人封闭了自己的好奇,略去了追问“为什么”的过程,只注重那些既有的、能带来实际利益的结论。而那最初那指引我们探索真理的好奇之心,反成了没有价值之物。倘若放到一些学者、研究者身上,恐怕变成为:如果研究无法得出确定结论,带来实际价值,那便省下成本,放弃尝试。这种趋势若不及时反思醒悟,恐怕最终将走向工具理性的极端,无论对于个体的生存,还是整个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,都将是一场危机。

宇宙何其浩渺,人处其中,犹如沧海一粟。两千年前,屈原在浩瀚的星空下,追问着日月星辰的起落、天地万象的运行;两千年后,我们实现了登天揽月,但这许许多多问题,尚有太多未曾得到解答。我们应该明白,或许有时,一声“为什么”,其背后是我们穷尽一生也无法探知的奥妙。

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在这条道路上,始终不要忘记追问“为什么”,大千世界有无数未知的结论正等待着你我去探索!

发问:探索的开始

浦东外国语高中张玲

面对浩渺无垠的夜空,孩子可能会问,“星星是从哪里来的”,而大人或许会感慨明天是个阴天。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,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,这体现了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思维变化。然而,探索求知和获得结论不应该是一个单线的过程,二者也并非截然对立。

孔子曰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”“遂古之初,谁传道之”,屈原的长诗《天问》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和神话、历史的疑问和思考。疑问和思考,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,始终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源泉。求知和探索带来的新的发现和新的结论,正如屠呦呦及其团队通过查阅古文献提取青蒿素,为治疗疟疾贡献力量。

然而,为何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注重结论,反而不再发问,变成“沉默的大多数”了呢?从个人角度讲,或许是人们成长过程中具有了更多的知识积累,效率本身变得更加重要;从社会角度来看,我们的教育改革还不够彻底,学生的质疑和思辨精神还未能充分提高,目前社会上泛滥的功利性思想让人们忽视了探索和求知的过程,而更关注和各种实际利益相关的各种结论。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思想,会让人失去探索的乐趣,当人们缺少理性思辨,就会局限于结论,而不能看到结论背后的广阔天地,正所谓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。

如果20世纪初的中国青年,不愿求知和探索,只会照搬西方的理论,那么中国就会如一潭死水而无法激起涟漪。相反,那些革命先贤通过学习相关理论,并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,探索出适合中国的道路,我们才有今日之中国。

人类的发问与求知,是源于对未知事物的好奇,是在逐步探索自己与世界的关系。通过学习和思考逐渐建立起认识世界的方式,很多疑问自然得到解答,为了节省时间或提高效率,结论仿佛变得更加重要。然而,求知、探索与得出结论与人们的成长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对应关系,难道长大后探索和求知就不再重要了吗?显然不是,它们更应该是一个互动和共生的关系,探索和求知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其重要意义。

发问,是我们探索和参与这个世界的开始。

追寻的人生处处有风景

上海市周浦中学沈樱芝

里尔克曾给一位青年诗人写信:“你是在过渡中,希望自己有所变化。”他指出过程的重要。然而,成年人的世界里,结论往往重于过程,为了尽快到达终点,人们逐渐遗忘何以出发。

向着终点埋头奔跑,就一定跑得更快吗?古语有云: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终点是奔跑的动力,而多问几个“为什么”则是细水长流的前行。

所谓亘古不变的结论,无非是一种人类的自大与虚妄。我们曾经坚信“天圆地方”、地球是宇宙的中心,我们推崇“三从四德”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。科技进步,社会发展,如今这些观点已落满旧时代的灰尘。正如惠蒂尔所说:“我们今日所唾弃的谬误,很久以前确是真理。”

为什么会这样呢?赫拉克利特的话一语破的:“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。”既然生命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,我们又怎能确定此刻的结论即永恒正确呢?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可是真理又是什么呢?真理不是高悬的指示、不是死板的规则,相反,加缪告诉我们:“真理从人那里获得生命力,并且展现出来。”桎梏于某一结论,我们终将画地为牢;而不断追问结论,才能无限逼近真理。

既然这样,我们是否不再需要结论?鲁迅先生在幻灯片事件后弃医从文,决定以笔代替手术刀,疗治精神衰疲的中国人。屠呦呦先生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,开辟了中医药研究的领域,发现并提取了青蒿素。伟人之所以伟大,是因为他们始终朝着一个坚定的目标——于鲁迅即救治国人之精神,于屠呦呦即抗击肆虐人类的疟疾。

目标不同于结论:结论是死的,无论时代社会或个人境遇如何变化,它就在那里。目标则是活的,在这一过程中,我需要不断追问何以出发、如何到达、这样是否正确,在追问中自我调适,在追问中逐渐清晰与优化最初的目标。

因此,当审视当下的社会现状:小时候我们喜欢发问,长大了人们看重结论,难免令人担忧。一个固守结论的人,将错过多少沿途的追寻,更遑论倘若起初就下错了结论呢?无数的人组成了社会,更值得反思的,是什么导致了我们越来越看重结论?

里尔克在他的信里还写道:“其实‘未来’站得很稳,但是我们动转在这无穷无尽的空间。”我们需要以未来为目标,但别忘了,未来终将呈现于我们一次次的追问、探索与调适之中。

童心望珍重,问里有乾坤

上海市川沙中学朱玲奕

小时候人们总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,长大后却更看重结论。有人接受了这样的现状,认为这是人世间无可厚非的定律。而我认为,这样的“定律”不仅值得商榷,也令人担忧。

诚然,大部分的成年人倾向于结论而非问题,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现实基础,也符合人性本能。毕竟,有赖于前人经验不断累积得到的正确结论,现代社会的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,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。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,拥有一个确定的结论,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让人感到安心。如果人类永远停留在童年时期,永远只知道无止境地发问,而不力求得到结论,那么社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。

然而,也恰恰是成年人对结论的过分看重,催生了我们这个世界的顽疾。一个人一旦手握确定的结论,其好奇心和探究欲往往也随之而逝,而这些正是儿童的可贵之处。长大后的人们无论是甘于世俗生活不想发问,还是耽于他人目光不敢发问,似乎在主动放弃了探索这个世界多样性的可能。如同《小王子》中小王子在环游宇宙时遇到的各个星球上的人一样,他们过着单一乏味的生活,却自以为是地向人夸耀,将小王子的真诚质疑置若罔闻。鲁迅曾经写道:从来如此,便对么?一个固守结论的人难以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,一个固守结论的国家难以取得蓬勃发展的动力。

从古至今,问题都是令各领域发展前进的推手,那些具有质疑精神的人,可谓童心的继承者。苏格拉底,这个西方最有智慧却自称最无知的人,在古希腊纵横交错的路上拦住原本洋洋得意的年轻人,进行刨根究底式的发问,尽管总是难以得到唯一的结论,却能促使对方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。维特根斯坦,这个早年凭借在剑桥大学的风采和深奥的著作《逻辑哲学论》享誉世界的天才,后期却对自己原来的思想提出了质疑甚至批判,留下了语言游戏说等影响更为深远的理论。从无疑处生疑,于有疑后深思,好的问题往往比结论更难能可贵。

不过,对问题意识的强调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结论都可有可无。只是说,结论固然有价值,但我们不能顾此失彼,沉溺于一切问题都已有结论的幻象。与此同时,也不是任何问题都有含金量,小时候提出的那些五花八门问题的背后,不见得全都隐藏着通向未来发现的真知灼见。然而,很多时候,提出的一个个新的问题,意味着一个个起点,开辟一个个新的世界。

在互联网极大冲击人们生活的当下,很多人习惯于根据网上的只言片语,轻易地得出结论,轻易地接受结论,被热点和情绪所裹挟,直接或间接地酿成了各种悲剧。每当这些时候,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问一问事情经过,也问一问自己,而不是在是是非非的结论中随波逐流。有人在歌中唱道:“是谁出的这么难的题?到处都是正确答案。”在我看来,相比于满世界的正确答案,出怎样的题和如何出题才更值得重视。

童心望珍重,问里有乾坤。长大后的我们不可避免地越来越看重结论的同时,也需要有意识地让自己保持一颗童心,怀揣提出问题的勇气,拥有发现问题的眼光。

栏目主编:徐瑞哲 题图来源:图虫 图片编辑:笪曦

来源:作者:龚洁芸

猜你喜欢:

1 :古诗文经典诵读 孟子(无锡市2022中考

2 :英语名言名人名言(办公室软装 观山

3 :新闻故事 | 专项督查保秋收

4 :乌拉特前旗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居民基

5 :实用文体写作期末考试答案(台湾教

6 :福建永安:“健康服务”让困难群众

7 :《阳光普照》观后感

8 :电影【遗愿清单】有感

9 :原创温和多才的男孩名字大全、秀气

10 :生活随笔作文600字(生活随笔)生活

上一篇 下一篇
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联系我们qianzhihe@vip.qq.com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内容系会员发表,真实性自行斟酌,本站概不负责!

新文站©2016~2024